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鼎山》平台 >> 创意作品 >> 文字之声 >> 正文

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多维审视

发布时间:2018-09-12文章来源:creativewriting2017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辉   浏览次数:

得益于近几年算法、平台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放异彩。2017年,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小冰,先是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后又在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栏目中打败四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同样是微软开发的绘画软件“下一个伦勃朗”,在对伦勃朗大量的画作进行深度学习之后,绘制出一幅人物肖像画,与博物馆中悬挂的伦勃朗作品难分伯仲。剑桥大学开发的人工智能歌手小驰不但能进行人机对话,而且能进行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情绪识别,还能一展歌喉,让听众雌雄难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


克服短板实现突破

在文学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作品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往人工智能领域中被视为短板的情感表现和想象力,在今天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超强计算能力使人工智能发现人类的情绪和感情数据,进而搭建感情模型。互联网上海量的数据让人工智能的文学艺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人工智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成千上万个文学艺术家难以计数的海量作品,分析其文学艺术规律。“少女诗人”小冰就能通过对图片的分析,解读人的面孔背后隐藏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和感情,从而为自己创作诗歌奠定基础。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话,实体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近乎完美地用表情、动作展示人类所具有的细微的情绪和感情。当然,这种智能机器人的情绪和感情究竟是“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还是根据数据计算出来的“虚情假意”表演,那又另当别论。

与人类相比,现在的人工智能及其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以闪电般的创作速度、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多彩的表现手法、充沛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风格转换能力、精准的接受者预测、明察秋毫的艺术鉴定判断使众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相形见绌。应该说,从之前所进行的图灵测试效果来看,人工智能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一般作家和艺术家的水准,机器人让文学艺术家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惊慌。杨守森在其著作《生命存在与文学艺术》中说:“人工智能用于文艺创作,在给人类带来兴奋的同时,也带来了悲哀。”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艺术家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很快就会被这些聪明绝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文学艺术将会寿终正寝。人工智能让人彻底堕落,任由机器摆布,失去了创造力,丧失了人类的终极理想,挑战了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尊严。

然而,事情并非像悲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非完全超越了人类。尽管人工智能在大步前进,但是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依然没有人类甚至其他一些高级智能动物所具有的自主意识。人类的意识不仅能反思自己的身体,还能反思自己的思想,考虑人生的计划、情感、信仰、终极命运等。而人工智能就无法像人类一样,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思考自己的思想。人工智能依然不具备人类的生理性身体,也就无法拥有人类因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而产生的情绪和感情。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天生基因所决定的、独特的后天经历所培育的人格个性,也就不可能具有人类那样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积累的人生独特体验、生活常识以及情感蕴藉。“少女诗人”小冰、绘画智能机器人伦勃朗、“歌手”小驰只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无法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体味人生的真谛,自然也创作不出能传世的佳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拘泥于所处的环境,不会主动适应环境,拘泥于设计者的单一任务指向,写诗的不能画画,画画的不能弹琴,更无法像人类一样行动自如,应付复杂的环境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文学家和艺术家尚且不能取代人类艺术家。

正确使用带来光明前景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艺术世界带来了活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但是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工智能导致了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够完全洞察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机制,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受制于科学家给它设定的算法和数据库,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作以速度快而致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不计其数的人工智能文学艺术作品总是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揣摩学习任何才华横溢的文学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可以创作出鱼目混珠的作品。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始终无法突破人类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形成自己别具一格、境界高超、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而这恰恰是人类艺术家所能实现的,也是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的。

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的发展还带来了伦理学问题。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与人类并驾齐驱甚至可以取人类而代之的新物种,还是听从人类命令,服务于人类社会,促进人类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机器?人工智能的前景取决于人类如何去理解和使用它。如果将人工智能推向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道,让人类的发展如虎添翼,那么人工智能会有光明的未来,它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还受制于投资者的逻辑和消费者的逻辑。也就是说,要看人工智能的投资者和拥有者能否获得收益,还要看人工智能的消费者能否得到更好的、物有所值的服务。就文学领域的人工智能而言,投资者和制造者的巨额投资能否有可观利润是决定其未来走向的根本因素。“少女诗人”小冰能否成长为“成熟的文学青年”,取决于文学市场对她的青睐程度,以及投资方对她的盈利前景的预计。如果巨额的投资入不敷出,“少女诗人”小冰的作品在市场上遭遇“寒流”,没有读者购买阅读,她将会被微软抛弃,那么这个“文学少女”的前途将黯然无光,她的成长将会戛然而止,变为永远长不大的“侏儒”。反之,如果微软找到了清晰的文学产业盈利模式而“钱途无量”,那么,受到资本鼓舞的“少女诗人”小冰成为“文学巨擘”也并非不可能。

乐观地看,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将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未来的超级人工智能艺术家可能会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创作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作家和艺术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在人工智能时代,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创作门槛被降低,那些心怀艺术梦想的人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进行大胆的尝试,为艺术世界增添属于自己的那道靓丽风景线。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还可以进行深度数据分析,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精准预测消费者的文学艺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文艺消费产品和服务。对于文化消费者而言,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无疑是幸事。

(注:李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键链:http://www.cssn.cn/wx/wx_whsd/201807/t20180730_4513339.shtml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杜彬彬
Baidu
sogou